和田古藏

独参造化溯渊源——晚清居巢、居廉的绘画艺术(三),居巢

和田古藏 1

清 居廉 瓜藕图 23cm×26cm

19世纪70年代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

没骨法无疑是最适合“二居”写实要求的画法。没骨法是从工笔画法中衍化出来的。最初是指在工笔画中用极淡的线条勾勒对象轮廓,然后用色彩晕染,使线条隐没在色彩中,笔迹不显,主要靠色和墨的浓淡来显示形象特征。因此没骨非“无骨”,而是“骨”被隐没。后来没骨法又发展到意笔画中,并得到广泛运用。没骨法相传为北宋画家徐崇嗣所创,但今已无法确证。能够确证的,则是从清初恽寿平开始。论者多认为恽寿平的没骨法源自徐崇嗣,实则徐崇嗣的画迹当时已无存世,恽寿平自然也无从得见。从恽寿平开始,没骨画法又被运用到兼工带写的画法中。这种兼工带写的没骨法经恽寿平创立之后,又得到孟觐乙和宋光宝的继承,而后再传至“二居”手中。由于没骨法直接用色和墨塑造形象,较之以线条勾勒轮廓的工笔和不求形似的意笔更加接近于客观自然,更富于真实感,更适合“二居”写实性绘画的要求,因此深受他们的推崇,被他们广泛采用。

清 居廉 风雨花蝴蝶

25cm×26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

总的来说,“二居”作品在用笔上,既有勾勒法也有没骨法,而以没骨法为主;在构形上,尊重客观自然,基本上是通过写生得来或在写生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,造形准确真实,不作夸张变形,符合视觉所见;在赋色上,尽量还原客观色彩,主观色彩不多;在风格上,都具有清新明丽、滋润灵秀的共同特点。正是这种构形和赋色的特点,使得他们的作品回归到绘画的本原上,体现出绘画的初始特征,即宗炳所言“以形写形,以色貌色”之意——根据客观对象的造形来描绘画面上的造形,根据客观对象的色彩来赋予画面上的色彩。

“二居”这种画风的形成,最主要植根于居巢所提倡的“宋人骨法元人韵”的理论。所谓“宋人骨法”,意即宋人绘画以写实性为主旨,崇尚工笔,注重形似,通过审物察理达到状物精微,以此再现客观世界;所谓“元人韵”,意即元人绘画以写意性为主旨,崇尚意笔,注重神似,讲求文学趣味,追求诗化意境,以此表现主观世界。居巢所提倡的,正是写实性与写意性、工笔与意笔、形似与神似、再现客观世界与表现主观世界的相互结合。这里体现出一种因果关系:由于居巢提倡、居廉秉承“宋人骨法元人韵”的理论,指导了他们采取兼工带写的没骨法的实践;而运用兼工带写的没骨法,又形成了他们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。

清 居廉 绮石芳草

28cm×24cm 1873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

“二居”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,源于他们对当时文人画只重神似不重形似的不满。文人画鼻祖苏轼有诗云: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。”旗帜鲜明地反对形似。居巢则针锋相对地予以否定:“一笑坡公务高论,不能形似哪能神?”指出神似必须以形似为前提。居巢还直言不讳地宣称“予从事写生,颇尚形似”,表达了自己对形似的崇尚之意。在当时以写意性文人水墨画为主流的时代,这种言论是颇具叛逆性的。

清 居廉 岁朝清供图

35.5cm×85cm 1897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

另外,当时无论是主张借鉴外来艺术改造中国画的新画派画家,还是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传统派画家,也都有不少出自居廉门下,著名者有张逸、蔡德馨、葛璞、伍德彝、陈鉴、高剑父、陈树人、容祖椿、张泽农、周绍光、关蕙农等。而间接得到居派绘画衣钵的著名画家也有不少,如高剑父之弟高奇峰和高剑僧、邓芬、邓白等。在“二居”后人中,也有不少继承家法、擅长绘画者,如居仁、居福、居燧、居瑛、居庆、居槎、居少兰、居羲等。居廉的学生如高剑父、高奇峰等也是广收门徒,薪火相传。从晚清至民国,居廉及其继承者雄踞岭南画坛达一个世纪之久。其中高剑父、高奇峰和陈树人合称“二高一陈”,成为在现代广东画坛上占居主导地位的岭南画派的创始人。

清 居廉 采菱图

52.7cm×18.5cm 1876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

由于“二高一陈”与“二居”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,因此我们称居派绘画是“岭南画派”绘画的前奏。居巢和居廉在已呈衰微之势的清末画坛上异军突起,创造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光彩照人的艺术世界,为中国画注入了斑斓的地域色彩,将中国画推向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,具有积极的创造性意义,对岭南近现代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他们的艺术是岭南绘画从传统转入现代之前的最后一抹绚丽的夕阳。在他们身后,将迎来朝霞璀璨的新的一天。

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,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